首页  > 新闻中心

新闻中心

SERVICE

【寻常记忆 慢城非遗】洪氏斋公拳: 桃李树下,听寸劲拳音

2020-01-01



640.webp_副本.jpg

  常山县同弓乡山边村的洪氏宗祠,始建于清雍正年间,几百年风雨,屡遭劫难,曾经只剩下一面朝南的老砖墙。2016年,在常山洪氏斋公拳代表性传承人洪文达牵头下,乡贤们自发组成了重修洪氏宗祠理事会,启动了洪氏宗祠修缮工作。通过一年多时间的修缮,保留了徽派建筑风格的洪氏宗祠焕然一新。

  常山洪氏斋公拳,原称“新庙洪氏斋公拳”,又称“洪家拳”、“彤弓拳”,是清光绪年间,同弓乡关庄桥新庙洪姓斋公(在寺庙里管香火的人)传授的一种实战武术。2015年被列入衢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如今,每隔几天就能听到洪氏宗祠里传来热闹的练拳声。这里是洪氏斋公拳的起源地,也是培训基地,63岁的洪文达每周都要在这里教村里的孩子们练拳。阵阵呼喝声越过徽派风格的马头墙,跟着微风奔驰在空旷的田野上,迸发出一种野蛮生长的气势。


短桥寸劲,阔幅沉马

出师之后永不止步

640 (1).webp_副本.jpg

虽然已年过六旬,但洪师傅仍出拳有礼,气韵潇洒,一招一式,如同猛虎下山一般迅猛,一剁脚,回声便在祠堂里回荡


  中国古代武术素有南拳北腿之分,风格迥异,特点鲜明。日出于泰山之巅,空旷间,大开大合,蹿纵跳跃,舒展大方,这是北派武术的特点;月悬于小桥之上,竹林间,短桥寸劲,阔幅沉马,迅疾紧凑,此乃南派武术的特点。

  常山洪氏斋公拳,恰恰具备南拳的刚猛。洪拳之风格,其套路演练以“吞、吐、沉、浮”来调养身心,共有十余个套路。重在桩马基础练习,有四平桩、丁字桩、子午桩、三步马、五步马等,桥手以虎爪、剪手为主。练习时要求桩马坚固,桥手扎实,调气催劲,力贯全身,呼出声亮,气势磅礴;实战时要求根基沉稳、攻守严紧、出手快捷、发力刚猛、一招制敌。    

  洪氏斋公拳在常山已有130多年的传承历史。第一代传承人为“洪斋公”,其真实名字至今一直无人知晓,只知其姓洪。岁月如梭,洪氏斋公拳在常山代代相传、发扬光大,到洪文达已是第五代。 


640 (1).webp (1)_副本.jpg

63岁的洪文达,自幼练习常山洪氏斋公拳,数十年一直坚持潜心研究该地方拳技艺


  “十岁出头的时候,我就开始每天蹲马步了。”洪文达跟着父亲和叔伯练拳,看似简单易学的扎马步是基本功。马步要扎好也不容易,标准的扎马步要求人凝神静气,呼吸自然,要蹲得深、平、稳,以练习喉、胸、肾等器官,并使腹部肌肉缩进,腿步肌肉紧张,以图达到全身性的综合训练。年幼的洪文达常常没坚持几秒就腿酸手痛、摇摇晃晃。但他从不轻言放弃,实在撑不住了,就休息一小会儿,休息过了又接着练,一练就是一整天。“从半分钟到一分钟,从一分钟到三分钟……扎马步就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断试探、突破自己的极限。”

  用了2个多月的时间,洪文达稳扎稳打地练好了基本功,又用了近3年时间,洪文达顺利出师了。“出师不代表学习就可以止步了,学拳跟学任何其它东西一样,兴趣是永远的老师。”这是洪文达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对他来说,洪氏斋公拳是结识了50多年的“老伙计”,练武时用的木棍板凳简直成了他身体的一部分。


学拳先学做人

练拳必先修德

640 (1).webp (2)_副本.jpg

在挖掘与弘扬洪氏斋公拳过程中做了大量的工作,整编出较为系统的《洪氏斋公拳》各类教材与教学大纲


  “学拳先学做人,练拳必先修德。”洪氏宗祠院内,洪文达一身白衣,一身正气。每年暑假,洪文达都会组织村里的孩子们训练,暑期武术培训班有大小五六十号人,小的五六岁,最大的20多岁。不管练得如何,孩子们态度都相当认真。壮观的师徒群练场景中,洪文达无疑是最引人注目的,虽已年过六旬,他仍出拳有礼,气韵潇洒。一招一式,如同猛虎下山一般迅猛,一剁脚,似有回声在宗祠天井处回荡。

  “洪氏宗祠是村里的文化符号,早年时,乡亲们在农闲之余也是在宗祠边练拳的。”众所周知,宗祠的基本功能是祭祀祖先,通过对祖先的祭祀,以同姓血亲关系的延续为纽带,把整个家族成员联系起来,并形成宗族内部的凝聚力和亲和力。洪文达认为,洪氏宗祠最能让洪氏斋公拳的“武魂”具象化。

  修缮后的洪氏宗祠呈一开二进外,墙壁上还设置了洪氏斋公拳文化由来板块、宗祠图谱、姓氏文化(家训)板块……最为引人注目的是“传统武术 群星璀璨”板块——那些是洪文达带领学生们参赛及获奖的精彩照片。、四合庭院格局。入内,可见两列古香古色的廊阁、端庄大气的戏台、诗意隽永的楹联……廊阁下有对宗祠的介绍,包括种种大事记。外,墙壁上还设置了洪氏斋公拳文化由来板块、宗祠图谱、姓氏文化(家训)板块……最为引人注目的是“传统武术 群星璀璨”板块——那些是洪文达带领学生们参赛及获奖的精彩照片。


640 (2).webp_副本.jpg

洪氏斋公拳第五代传承人洪文达介绍,该拳共有十多个演练套路,主要以“吞、吐、沉、浮”来调养身心


  “有人跟我说,老洪你练拳就练拳,收拾这些胡里花哨的东西干什么?”洪文达解释的语速都变快了,“这可不是没用的东西,‘非遗’就是祖辈给我们留下的遗产,如果连它的出处都捋不清楚,那怎么谈珍惜、传承?

  洪氏斋公拳曾一度在同弓乡的洪姓人之间广为流传,各门各户甚至衍生出不同的套路。旧时师父教徒弟学拳时,还会“留几手”,加上文革冲击,这些武术套路几乎消失殆尽。“只有老一辈人手上还有几本破旧的小册子。”洪氏宗祠焕新颜后,洪文达特地邀请乡里的洪姓长者来参观,老人们边走边看,连连点头。他们最终相信,把在自家只能“压箱底”的武术套路交到洪文达手上,才会再次变得鲜活起来。

  有年长的洪氏斋公拳习者组织成“顾问团”坐镇后方,洪文达也不负众望,整编出较为系统的《洪氏斋公拳》各类教材与教学大纲。“学拳要分年龄段,小学、中学、大学都有不同的教材。”当现代书面教材成型后,洪文达又意识到洪氏斋公拳缺乏考核机制,“就跟读书时要通过考试检验知识点一样,武术也要有衡量标准。”于是,洪文达与其他武术达人一同探索出了与现代竞技考核挂钩的洪氏斋公拳考核机制。

 

洪拳就像这片地上长出的稻子

期盼更风生水起的未来

640 (2).webp (1).jpg

少儿习武,不仅强身健体、开发智力,还能提高品德修养,练就吃苦耐劳、坚忍不拔、自强不息的精神,是学校落实核心素养的重要条件


   练拳的呼喝声不仅在乡野间回荡,它早已汇入校园。

  “习武不仅能让孩子们收获健康和快乐,更重要的是让学生领悟到顽强、刚毅、拼搏的武术精神,这种精神是能够影响孩子一生的。”自2016年起,常山县第一小学就将洪氏斋公拳作为特色教学内容之一,洪文达将武术课程与常规的体育课程相结合,不仅赢得师生的积极响应,也打出武术传承新天地。根据学生的爱好和身体条件,洪文达在学校精选出一批有武术天赋、爱好习武的“武林小高手”,成立校园武术队,对他们进行强化训练。与此同时,衢州职业技术学院的非遗洪拳班上,由洪文达亲自传授教导大学生,也开始在省大学生武术锦标赛中发力,屡获佳绩。


640 (2).webp (2)_副本.jpg

他带领的学员多次在省内外武术比赛获大奖,为这项传统武术在农村和校园内的发展传承作出了不懈的努力




  随着洪氏斋公拳的名气越来越响亮,洪文达甚至开始收获“洋弟子”。今年8月,来自瑞典的11位中华武术爱好者探访洪氏宗祠。洪文达就在如流云行大江的拳脚比划间,搭建起一座中外友谊的桥梁。  

  如今,洪文达桃李满天下,已有1000多名弟子,最小的弟子只有6岁,正是他的外孙女邱洪萱。但关于洪氏斋公拳的文化传承,洪文达还在不懈努力着。他准备扩大洪氏宗祠的面积,把相关简介、传承人介绍、比赛成果等更丰富的内容呈现在明亮的展厅里。

  “洪拳就像这片地上长出的稻子,关键是你怎么去收获。”洪文达时常望着洪氏宗祠正堂上,那副木制金底的黑字对联:“丹阳土婺源山铸就千秋宗族魂;永春水彤弓溪养育百代洪氏人。”丰厚雍容、秀泽悦目的文字间,有百年的武术基因在激荡。曾孤独沐浴风雨的老砖墙外,用于竖立旗杆的石臼,依然坚固不朽,古井的泉水似乎依然甘冽,它向后人昭示着曾经的繁盛与强大,又像是在期盼更风生水起的未来。


640 (3).webp_副本.jpg





信息来源:常山非遗

全国服务热线:

0571-85060372

地址:浙江省杭州市体育场路212号省体育局大楼

邮编:310004

  • 微信

  • QQ